返回網站

腦幹腫瘤的評估與手術: 單一中心經驗

台灣神經腫瘤學學會與台灣兒童神經外科醫學會邀請演講 莊銘榮主任

2024年9月23日

[台灣神經腫瘤學學會與台灣兒童神經外科醫學會邀請演講]

高雄長庚 莊銘榮醫師 (成人與兒童神經外科雙專科)

上個周六,台灣神經外科總共有四個次專科學會(神腫、顱底、兒童、功能)共同在成功大學醫學院舉辦聯合年會/季會。我同時受邀台灣神經腫瘤學學會與台灣兒童神經外科醫學會擔任講者,兩場演講我講了幾乎同樣的題目: 腦幹腫瘤的評估與手術:單一中心經驗。

 

 

 

腦幹一向被視為腦部手術最後一塊無人之地(No Man land)。這應該也是台灣第一次在公開會議上發表單一中心的腦幹腫瘤系列回顧。非常感謝台灣神經腫瘤學學會理事長許秉權教授(北榮)與台灣兒童神經外科醫學會吳杰才教授(林口長庚)的邀請。

腦幹如拇指般大小,掌管整個中樞系統舉凡意識、運動、感知、平衡、協調中樞。傳統以來一直被認為腦幹區域是無法被手術的。病患診斷為腦幹腫瘤幾乎就是宣布死刑。不過就二十年前,系統性的神經解剖學開始在這裡耕耘,以及先進的功能性影像研究,神經科學家與神經解剖專家開始對腦幹的構造有進一步的認識。神經外科手術在80年代之後突飛猛進,於是十五年前開始有了第一本現代腦幹解剖學圖譜、七年前開始有了第一本腦幹手術的教科書。

我從2019年開始我第一台腦幹內腫瘤手術,在這之前南台灣的腦幹手術幾乎都是需要到北部評估或是就被宣布藥石罔效。從2019年至今,我在高雄長庚已經完成13台腦幹手術。兒童佔4台、成人9台。另外有4台是腦幹腫瘤切片手術,9台是腦幹腫瘤切除手術,其中8台都是近全切除(切除率>90%)。沒有死亡沒有重大併發症,也沒有病患術後需要氣切或是癱瘓或甚至昏迷變成植物人。

演講時間長達30分鐘,我從神經解剖開始講起,快速帶過十幾個神經網路傳遞路徑與神經核網路傳遞。然後就中腦(Midbrain)、橋腦(Pons)、以及延腦(Medulla)的橫斷解剖,仔細檢視這些神經網路的整合分布,再根據這個分布找出最佳的安全入路。這個安全入路(Safe Entry Zone)就是手術打開腦幹的安全鑰匙。

接著談到手術評估。我喜歡在演講中談論手術評估更甚於手術方法。手術評估是一個需要整合病患病史、神經學檢查、功能性影像、腫瘤種類特性分析等,在疾病自然病史與手術風險效益的天平中,與團隊病患共同商議最佳治療方式。我常說並不是發現有腫瘤,外科醫師就必須切除他,也不是所有的影像異常都需要切片證實。外科醫師需要具備的評估背景知識(Knowlege Backgroud)有時候比手術技術知識量更加龐大。我在分享腦幹手術入路與技術時,不忘強調手術評估是一個更重要的議題。

我分享了六個案例與手術。全部都是從病史表現與影像症狀談起,確認手術的利弊得失與必要性,再來針對腦幹腫瘤的分布影響與各個神經解剖網路的關係找出安全入路與開顱方式。再從手術前模擬(Surgical Simulation)訂出手術中包含麻醉、姿勢、監測、器械、導航...等等準備,最後才是手術的技術與技巧。我並坦承地分享13個手術的各種併發症。並從神經解剖網路與腫瘤種類討論這些併發症發生的原因,並分享我認為日後如何準備可以降低相關併發症的發生。

400張的投影片就在幾乎都是圖片與影像的交替輪轉中完成本次演講。演講後的迴響非常巨大,需多尊敬的前輩與同仁都來在會後和我討論。我和年輕醫師分享我的學習曲線,先開髓腦、再開橋腦,最後才開中腦。先開血塊、再開惡性膠質瘤、海綿竇狀血管瘤、低惡性膠質瘤,再開實心容易出血的進階腫瘤。先切片,再處理需要全切除的腫瘤。

這也是學術會議的價值。分享彼此的僅進展與檢討,聽聽專業領域同仁的批評與回饋,帶一點點給年輕醫師的分享與教育。希望透過這樣拋磚引玉的分享,期待未來台灣神經外科專家有更多的人投入困難腦部手術的領域,這一定是全民健康的福祉。